联系电话
区号(0771)
4301040
4980523

 

图文传真
区号(0771)
4980523

 首 页 > 技术资讯 > 时政要闻 > 浏览正文

温州——实体经济空心化

发布时间:2011年10月09日 浏览:

白岩松:

一段时间以来,温州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城市,甚至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一黄金周里,温州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都不低。这期间,温家宝总理率领众多金融界大员去温州考察座谈,这一切都是因为今年以来,温州有一些企业的老板要么跑了,要么跳楼,要么苦苦地在那儿撑着。从4月份一直到现在,据不完全统计,说温州的老板跑了90多位。虽然相对于温州老板的总数,这个数还算不上太大,但已经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。不过最近,人们也看到一些变化,比如在跑了的老板当中,眼镜大王胡福林又回来了,这是个怎样的兆头?对此现象政府是该救还是不该救,该救的话又该怎么救?问题究竟出在哪儿?会不会变成中国式的次贷危机?《新闻周刊》本周视点,关注老板因何而跑。

短片一:“跑路”的眼镜大王

【记者在信泰大门口】

记者 高珧:我现在是在信泰公司的门口,这里大门紧锁,往日热闹的工厂已经没有人,只有空荡荡的仓库,标志性的“海豚眼镜”标识的大巴停在这里。

解说:

10月7日的信泰集团门前,已经贴出了破产清算通知,工人们也已经陆续搬走,崭新的宿舍前再无往日的热闹。两周前,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出逃美国,震惊温州。

信泰集团工人:003910着政府部门处理嘛。老板情况不清楚,该给我们的给我们以后,自己找工作干嘛只能

招工企业:003321 信泰是眼镜行业的老大嘛,所以说我们下午过来看一下,有些人他不是也会做眼镜嘛,我们就想招一些人过去。

解说:

“连胡福林这样的人居然都要跑路”!温州城里满是不解和惊诧。尽管近来经常传出某家小企业倒闭、某个老板失踪的消息,但胡福林的出逃,还是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。

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 周德文:信泰集团是温州眼镜行业的龙头企业 这几年他发展扩张的速度也比较快,不仅在温州建成了新的厂房,还引进了新的眼镜生产流水线 也是温州眼镜企业最现代化的一个企业

解说:

胡福林的人生似乎曾是温州商人的缩影。他自小继承家族眼镜生意,是温州最早的眼镜商。1993年时开始为沃尔玛代工生产眼镜,挖到了第一桶金。同年,他成立了信泰集团,凭着精明和苦干,很快成为当地最大的眼镜生产商之一。最为人所知的业务,就是众多的“美式眼镜”连锁和“海豚”眼镜品牌。除了眼镜厂,胡福林还开有鞋厂、打火机厂,近年来由于利润下滑严重,他开始着手把钱投到更容易挣钱的地方去


中央电视台记者 高珧:他除了做本职的实业,就是眼镜这个行业之外,他也有投资房地产,也有说投资到新兴的产业,比如说光伏产业当中去

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 周德文:金融危机以后他开始进入到光伏产业,\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 比如2009年,银行追着给他贷款,那时候非常宽松 然后他就进行扩张

解说:

除了在二三线城市进行房地产投资,2008年底,胡福林开始大举进入光伏新能源产业,走上了所谓的“转型升级”之路。他先后投入了6个亿资金,却迟迟没有得到收益。

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 周德文:去年下半年特别是今年 银根开始收紧 银行开始撤回对他的信贷\因为他整个链条已经被拉开 规模已经扩大 但是又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,因此被迫转向民间借贷\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差不多是正常借贷的5倍左右,实业利润的下滑 新产业还没产生效应 这样造成整个集团陷入困境

中央电视台记者 高珧:最后他的欠款达到了20多个亿,20多个亿的欠款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家来说都是很难承受的

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 周德文:12亿是民间借贷 8亿是银行的贷款,光一个月承担的利息有2500万 如果一年来算 实际上有3个亿\他一年的产值也只有2.7亿

解说:

20亿元债务,其中大部分是俗称的“高利贷”,这个巨大的包袱压垮了曾经的“眼镜之王”。9月21日,胡福林逃往美国。一时间,胡福林负债出逃引发了连环危机。

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 周德文:现在统计是50多家 牵扯到1万多人,各种各样的债权债务 上下链的 民间借贷的 替他担保的 都会造成他们陷入困境

中央电视台记者 高珧:当时(胡福林)提了两个要求,第一个就是我可以回来,但是回来第一要保证我的人身安全,第二就是保证我的企业能够救活,能够起死回生,政府当时没有答应,\处于一个僵持的阶段。

解说:

本周,在温州政府和商会的协调下,多家眼镜企业将联合并购重组信泰集团,胡福林也已经回国商讨重组事宜。而几个月来,温州究竟有多少老板“跑路”,多少企业破产,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。

中央电视台记者 高珧:胡福林跑路的当天,是有八个企业主也同时跑路了,他们说的一个观点就是,像胡福林这么大的企业他都跑路了,其他小的企业跑路也就特别容易理解了。

白岩松:

温州是中国改革中的一个根本绕不开的明星城市,也曾有人探讨,为何是温州人创造了明星效益,他们有什么独特的优点吗?第一个答案说是勤奋,超常的勤奋。但有人反对,全国勤奋的人多了,为什么会是温州?这个时候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又出现了,温州人是富裕了之后依然一如既往地勤奋。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。一般人还真很难做到这一点,也正因为如此,一转眼温州人生生地把打火机、灯具、眼镜、制鞋这四个单个产品利润率都谈不上高的产业,做成了温州的四大支柱产业。可是近十年来,人们谈到温州往往要加上一个“炒”字,比如温州炒房团,温州炒煤、炒茶叶等等。怎么着?曾经非常勤奋的温州人已经不那么爱实体经济了吗?

解说:2011年10月7日,位于温州市双屿镇的中国鞋都,曾经热火朝天的生产区看上去冷清许多,最近几个月来,这里已经先后有多位企业老板,因为资金链断裂破产外逃,国庆节前的9月27日,更是发生了一天之内两家鞋厂老板跳楼自杀的惨剧。

中央电视台记者 高珧:这里就是正得利鞋业,9月27日,正得利的老总沈奎正跳楼身亡,从那天开始,这个大门就一直关到今天。

正得利公司保安:(厂子里还有人吗)没有。(东西呢)东西都在,全部在里面。(员工的工资有发吗?)发了。政府发了。

正得利公司前司机:我开车的,我是驾驶员,27号下午听说出事了,我把车子开进来,当时政府就把这边给保护起来了。(之后对这个企业怎么处理,有没有说。)那就不知道了,反正工资发了之后,大家就各奔东西了。

沈奎正同期:菜市场旁边看到一个渔民在卖这个东西。

解说:这是今年6月底,正得利鞋业老板沈奎正,接受温州当地电视台采访的画面,那时他刚刚花了5万8千元从渔民手中买下一只大海龟,并准备放生。

沈奎正同期:我说这个是二级保护动物,要放归大自然的,不能把它杀掉的。

解说:没有人想到,仅仅三个月后,这个肯花5万8千元救一只海龟的企业老板,就用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关于他自杀的原因,当地传言最多的就是,欠了几亿元高利贷。

采访 中央电视台记者 高珧:一夜之间自己从很有钱,突然间背上了巨额的债务,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或者这种悬殊,选择跳楼。

解说:在温州,近段时间跳楼自杀和欠债跑路的企业主到底有多少,没有官方统计数字,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还是能明显感觉出形势的严峻——街上偶尔可以见到楼房和汽车被人刷了讨债标语;二手车市场内短时间涌进不少抵债的豪车;温州市公检法联合发布通告,要求严厉打击暴力讨债等违法犯罪行为;温州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《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的意见》。

 

温州市机械技术管理协会 副会长 张积储

(温州)很多企业已经病入膏肓 他们现在资产和债务的比例可能超过3倍了.比如说资产只有1个亿的 债务3个多亿了 。这样的企业我估计很多很多了,像这样的企业可能再怎么救也救不下来了。

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经济学家 辜胜阻:温州根本的问题在于它的实体经济的空心化,温州我们知道,它是以实业精神和创业文化著称的这么一个地方,它过去都是发展制造业。那么现在这种制造业的空心化或者说实业的空心化非常严峻。你看有很多跑路的老板,他过去做实业做得非常好,但是由于实业不赚钱,他就盲目地多元化,炒房,然后去投资其它的东西,最后造成资金链的断裂。

解说:老老实实做实业,就要面临人民币升值 出口困难,原材料涨价 成本上升,工人加薪和用工荒等困难,一年下来还挣不到多少钱,相比之下,拿钱炒房子,买煤矿,甚至放高利贷,来钱就快多了。赚快钱的滋味犹如吸毒,让许多尝过甜头的企业家欲罢不能。

【同期】温州某制鞋机厂内部人士

他(老板)不大把他的利润投在鞋机本身上面 而是把这个钱投在做房地产 老板说 从海南岛到黑龙江 全国各地都有房子 他的投资理念很简单 只要把自己所赚的利润全部去买房子

中央电视台记者 高珧:什么最赚钱?放高利贷最赚钱,因为高利的贷利率现在已经达到一个夸张的地步了,甚至有一些企业,比如说他以前是做实业的,他实业这块已经完全放弃了,他从银行里边贷款过来的钱,自己以前积累下来的这些钱,他的第二个产业就是放高利贷,就是把这些钱放出去。

解说: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央行收紧银根,向银行借贷变得越来越困难,一些需要用钱的企业主便转向民间高利贷,温州当地以担保行、典当行等面目出现的放贷机构一度多如牛毛,但是,随着银根继续收紧,房价也开始下跌,借钱的人不能再靠炒房等获取高额利润,还不起高额利息,放贷的人收不回投资,欠银行的钱也还不上,这个钱生钱的游戏玩不下去了。于是有人跑路,有人自杀。

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经济学家 辜胜阻:如果说上一轮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,东莞是当时的重灾区,因为金融危机对外需的冲击影响了定单。在新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面,可能温州的形势最严峻,是重灾区

白岩松:

之所以温州炒房团、炒煤团大量出现,除了在温州人身上找原因之外,环境更该反思。一个温州老板做实体经济,一千来人的厂拼死拼活干,一年利润刚刚百万,可他夫人在上海买了十套房,八年后获利三千万。您说,再踏实的温州人也可能动心啊。同样的道理,温州一方面严重有钱,民间资本超过六千亿。可另一方面,温州又严重缺钱,民营中小企业贷款贷不到钱,只好走进高利贷的市场。温家宝对此情况在温州用了玻璃门和弹簧门来形容,要么不让进,要么弹回来。

短片三:破门而出

苏先生:他当初就说你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给的,拿过去两个月公司就关闭了,人都跑了,公司也跑了,公司也改名了。

解说:去年七月,苏先生在儿子的同学介绍之下,卖掉房子拿出40万放贷,本想坐收一分半的月息,却没想到现在只剩下一张白条。

苏先生:我知道的大概二十几个人,大概一千多万,在这里条子都有的。

解说:报案,公安机关不受理,因为没有达到30人的下限;打官司,又找不到跑路的老板;真是求告无门。

林女士:自己找当然找不到了,找不到才急嘛,我要天天付利息的。

解说:林女士本来有一家自己的实体店铺,为了搭上这班钱生钱的快车,她从银行借钱放贷,结果反而误了生意、毁了生活。

林女士:被他害死了,天天吵架,就吵到现在。

解说:温州几乎“全民放贷”,根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二季度报告,温州约89%的家庭个人和60%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,而且年息处于24.4%的高位。击鼓传花的游戏就这样一直玩下去,形成了如今的金融堰塞湖。

经济学家 辜胜阻:整个温州问题折射出来的就是四个问题,民间资本的热钱化,大家都不做实业了。民间信贷的高利贷化,这是非常危险的。第三点就是实体经济的空心化,最后导致整个经济的泡沫化。

解说:经济学家辜胜阻今年三下温州调研,深感目前的民间借贷无论是规模还是利率都几近疯狂,而更让他担心的是这个以实业和创业闻名于世的城市,正在失去前行的根本。

经济学家 辜胜阻:温州的问题它折射出我们整个经济中间,做实业非常艰难,做实业成本很高,导致实业经济衰退,实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,如果一个国家实业出现贫血,实业这个根基不牢,那是非常危险的。

解说:怎样破解温州的困局?怎样冲破民营经济的“玻璃门”和“弹簧门”?在与总理的座谈会上,被称为“温州师爷”的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,一口气提了五个建议。

周德文:加快金融的对内开放,真正落实贯彻新“36条”,能够允许民间资本尽快筹建为小企业服务的银行,尽快让民间借贷合法化。总理很认可,他说,民间借贷一定要阳光化,阳光了才能监管,在地下黑布隆冬的就没办法监管。

解说:座谈会上,周德文向总理提出,新36条出台一年多了,始终没能真正落地。不论是新36条出台前温州商人申报的“华夏银行”,还是新36条出台后温州海外商人申报的“华侨银行”,最终都无奈流产。

经济学家 辜胜阻:新36条是讲得很清楚的,应该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,中小金融机构,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,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上面放,下面望,中间有一个顶门杠。我们有关的中间层次思想不解放,始终害怕小金融机构有高风险。

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:大家要坐下来共度这个难关。(资金链)已经断裂的企业,我们想,能救的,只要他生产正常,产品还是有销路的话,我们打算动员银行注入一部分(资金),注入一部分把它救活,另外,实在没办法的,进行重组。

解说:严打暴力讨债、动员银行注资、政府出面重组,温州正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度过难关。但所有这些临时措施,都无法改变实体经济微利、亏损的局面,更无法唤回可贵的实业精神。

经济学家 辜胜阻:温总理去温州,一直在讲减税、减费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上半年的GDP9%以上,我们的财政收入达到30%以上,我们是有能力,完全有能力来对小微企业网开一面,来大力实施对小微企业的减负行动,来改善它们的生存环境。

解说:温州是一个创造神话的地方,这里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先驱,也创立了最早的私营公司、最早的民间银行、最早的股份合作企业。在这一轮正在经历的困局中,能否对民间资本多疏少堵、对中小企业多予少取,是温州能否延续神话的关键。

白岩松:

这个时候的确该谈谈该救不该救的问题了,其实这是个伪问题,关键是怎么救的问题。如果政府出钱,其实是用纳税人的钱。简单出手,治标不治本,相信人人都反对,救还不如不救呢。但如何从政策和行为方面,改变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现实歧视性做法,一视同仁,平等对待,才是面向未来的长远之策。这个问题不止温州有,其他地方也少不了。别把它真的变成中国式的次贷危机就最好了。